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專業與否,無關信仰

在國三(或稱九年級)社會科第五冊(國二不可能有第五冊,不知道是記者弄錯還是?)
課本之歷史部份,如此處理悉達多跟釋迦牟尼,真是太『混』!
已不是這位陳姓讀者家長所認為康軒教科書作者非佛教徒之信仰問題,
而是專業認知問題。

開放民編課本值得討論焦點即在此......
常常懷疑這些課本版權頁上列名之作者們洋洋灑灑學歷頭銜代表什麼?
所編撰課文內容有時總困擾讀者,令人傻眼。

康軒(96學年度,忘記何版)國二社會科歷史部分談到毛澤東作為時,
把『大躍進』當作施行『三面紅旗』那階段標題,
再細看此內容也有點錯亂,真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
Ma De,一堆碩士教師作者寫出來就是這樣啊!......去......
莫怪會助長恢復國編本意願。

至於還有康熹高中歷史課本(95學年度)第二冊,
會在1948-50年間出現以下文字也就太了不起了:


『...中華民國政府誓言「反攻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試圖以武力「解放台灣」。
期間爆發金門古寧頭戰役、金門「八二三」炮戰,在國軍(自註:哪一國國軍啊?)
沉著應戰,奮勇抵抗下,中國(註:那個才是中國啊?中國民國?中國人民共和國?)
進犯台澎的企圖終未得逞。韓戰(1950-1953)爆發後,中國(註:啊?又是中國!)的參戰,
使得美國將臺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並派遣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宣佈臺海中立化,阻止中國共產黨(註:啊?『中國』共產黨在那一國?那地區啊?)渡海攻臺及蔣中正反攻大陸的企圖,是以兩岸開始長期對峙。1960年代中期以降,中國爆發內部政治鬥爭文化大革命浩劫(註:自此終於知道中國是那一國了吧!),對台軍事行動採取守勢;而中華民國政府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註:呵呵呵,喔,原來王仲孚主編之歷史課本也認清現實,告訴讀者在那時候中華民國不是中國,因為那時“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喔!但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沒有「爆發文化大革命」啊!...當然,如果若要把成立什麼中華文化復興總會跟白色恐怖統治算是「文化大革命」的話,也無所謂...),內外交迫,力行革新保臺政策...』

諸如此類主體表述,下一段課文還有出現。
倘若腦袋不清楚點,或心志不穩定點,讀到這課文也會心驚肉跳,
或暗自高興,或頭昏腦脹。
嗯!又或者感到很有後現代意味。

---------------------------------------------------------------
佛祖封號、俗名 教科書混淆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4469050.shtml
【聯合報╱記者潘柏麟/屏東報導】2008.08.13 02:58 am

有讀者向本報投訴,指康軒文教事業出版的國中二年級上學期社會教科書乙版,敘述古印度北部小國王子「釋迦牟尼」創立佛教。讀者認為「釋迦牟尼」是成佛後的封號,在成佛之前,俗名應是「悉達多」。記者潘柏麟/攝影

針對讀者的意見,位在台北縣新店市的康軒文教事業表示,會把讀者反映的事轉告教材編寫委員,再決定要不要重新潤飾、調整。

康軒文教公司教材諮詢吳惠玲說,她了解學生家長的意思,她認為作者可能認為是寫給國中生看,才沒有寫得很深奧。

陳姓讀者昨天向本報投訴,指她為女兒複習社會科第五冊第二章世界文明的發展歷程時,第一節探探古文明的起源,發現考卷內有一道填充題目是「西元前六世紀,古印度北部小國的王子()不滿當時盛行的種姓制度與婆羅門教教義,且深感人生老病死之苦痛,因而創立佛教」。

這名讀者認為空格內應填「悉達多」,她女兒卻說標準答案是「釋迦牟尼」。陳姓讀者說,她是佛教徒,為此還問過多位法師,法師表示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姓喬達 摩,名悉達多,悉達多是「一切義成」的意思。而悉達多王子是在19歲出家,31歲證道,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就是釋迦族聖者的意思。

陳姓讀者說,考卷是依據康軒版的教科書出題,作者很可能不是佛教徒,應設法修改。屏東市多所佛教寺院的法師認為,既然是教科書,還是應該更精確及周延,讓 學生對佛教歷史有更充分的了解。佛光山屏東講堂的法師說,星雲大師寫的釋迦牟尼佛傳,對佛陀的一生敘述得很詳細,編寫教科書的作者可以參考。

1 則留言:

gaxiong 提到...

自貼一下補充。
看完以下這篇投書,我覺得康熙課本那段文字大概可以結論為:
『混亂民族主義下的「課文」』喔!XD

混亂民族主義下的奧運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1&ShowDate=20080813&IssueID=20080813&art_id=30850266&NewsType=1&SubSec=67
2008年08月13日蘋果日報論壇
這次的北京奧運,究竟與1936年的柏林奧運像不像,最近成了討論奧運時的一個話題,尤其當張藝謀動員大批人力、歌頌中國古代文明的開幕式一出現,很難讓人不聯想由瑞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為柏林奧運拍攝的著名紀錄片。

應學習韓民族英雄
但將北京奧運與1936柏林奧運相提並論,當然安的不是好心眼,畢竟希特勒當年風光辦完奧運,奪下最多金牌後,也順勢提升納粹的聲望,從而發動二次大戰。於是討厭中國者,趕忙拿兩者來對比;擁護中國者,直斥這是無聊的比較。
但提起1936年的柏林奧運,對住在台灣的居民,倒是陰錯陽差的有位運動員或多或少活在大家記憶中。這位運動員不是台灣人,也不是中國人,而是韓國人,是第一位拿下奧運金牌的韓國馬拉松選手孫基禎。但當時韓國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孫基禎是代表日本出賽,但在頒獎典禮升日本國旗時,他用大會贈送的月桂樹遮住了衣服上的「日之丸」,接受採訪時,更表明他的祖國是朝鮮,這讓其成為韓國的民族英雄,1988年的漢城奧運,拿聖火的就是他。
只是這位韓國的民族英雄,與台灣有何關係呢?實際上,以我五年級生來說,當時台灣的小學課本中,就有一課是記載孫基禎的事蹟(現在還有沒有,就不得而知),之所以要選這個故事,就是希望曾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民眾,能夠效法孫基禎的民族意識,擺脫日本殖民的陰影,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華民國國民。

台灣國家意識混亂
但這個故事,在北京奧運的當下,卻顯得相當尷尬。「中華民國」的名稱不見了,我們的選手只能做個堂堂正正的「中華台北」選手,有時候一不留神就變成「中國台北」。有人呼籲我們的選手,如果拿到金牌,該學學孫基禎,當年黨國體制下小學教科書的範本,拿出真正的國旗,但當年建立黨國體制的執政黨,如今與胡錦濤握手,告訴大家我們在北京有「主場優勢」,到時候真要拿國旗,該拿哪面國旗還真沒人知道。
實際上,像奧運這種以國家對抗的運動賽事,絕對是充斥著民族主義,只是對國家意識混亂的台灣來說,奧運中夾雜著是哪種民族主義,恐怕是越理越亂,這或許也是台灣最悲哀的地方。


作者為屏北社區大學主任
王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