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表象難測悲劇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表象也不如是真!
就算在他們親友眼中,這家人感情融洽,不過那又如何?
真正家庭內教育與談話與態度才造就悲劇,
可悲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
「只會叫我唸書」... 日15歲女學生弒父
http://www.nownews.com/2008/07/22/91-2308281.htm
(2008/07/22 13:20)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日本社會病了嗎?日前山口縣一名14歲少年持刀挾持巴士遭到逮捕,最近又有一名國三女生半夜持刀砍死父親,這些青少年犯案的原因,竟然都是不滿父母管教,進而痛下殺手。

埼玉縣19日發生一起人倫慘案,一名男子睡夢中被亂刀砍死,痛下殺手的竟然就是男子就讀國三的女兒,事情傳開後,親友相當訝異,因為在他們的眼中,這家人感情融洽,看不出有什麼問題。

時間回到19日晚間,女學生表示,夢到父親想要殺光全家,因此起身走到廚房拿菜刀,對著熟睡的父親猛砍,警方趕到現場,男子已經沒有生命跡象,而女學生一臉茫然,冷冷地說了一句話,「每天只會叫我唸書,聽了就很煩」。

根據了解,她自小就以父親的職業:藥劑師為目標。女學生就讀學校說,「據我們了解,她很尊敬父親。」

求學過程中,她也都照著父母的意思選擇學校,但成績始終不上不下。專家表示,「她長久以來被父母的價值感駕馭,對於任何話都是唯命是從,父母應該偶爾站在子女角度為他們著想。」

溫順的乖女兒竟然因為不服管教變成殺父兇手,還是另有犯案動機,都讓社會大眾難以理解。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閱讀日記不一定為真相

日記跟個人口述歷史一樣,對補充所謂正史,增滿歷史事實都是極珍貴史料。
日記內容固然可加深世人對其主印象,
但若能突破既有刻板,反彰顯其「特殊效果」。

對於研究相關議題或充滿興趣而投入分析鑽研者,蔣介石日記價值不在話下,
不過就目前社會狀況來說,美化與神話(化)蔣介石者應比妖魔化更多,
而且還更深入一部分人腦海裏,透過世代交替與教育傳播一一複製蔓延。
依照蔣介石家屬在新聞報導中所言意向論之,
其意圖偏向透過公開日記內容去澆灌鞏固蔣介石信仰鉅基為重,
卻以「希望眾人用客觀公正非政治角度檢視以除造神和醜化」掩飾。

如此心態早在當初把日記捐給外國機構保存就隱然可見,
不過此舉大概也確認這些人真是一群盆栽族群,
是最早擁有「全球化」、四海為家,打破國家政治藩籬之族群。
反正只消有錢,搞壞了這土地,拍拍屁股走人就是了!
至於後續發展,「誰理你們啊!?」...

如此發展下去,看來兩蔣父子身後絕對不得安寧。
連自己日記都被媳婦被捐送出門,
那遺體又何奈?(又不是金身...)
反正都不要臉了!也難怪藍教都想靠兩蔣遺體大賺觀光財......
也算搾取此兩具防腐肉身最後娛樂與金錢價值。

--------------------------------------------------------------------------
1946~1955蔣介石日記 史丹佛大學解密
2008-07-20中國時報黃清龍/美國史丹佛大學報導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從昨天起,開放自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五年的蔣介石日記手稿。蔣家代表蔣方智怡女士表示,這十年可能是蔣公一生最艱辛、但也是最有意義的時候。前五年他遇到一生最大的痛苦與恥辱─失掉大陸,後五年則領導國民黨在台灣重新出發,奠定今天的基礎。

許多兩岸及日本的學者都已趕到胡佛研究院,希望從日記中獲得更多關於中國近代史謎團的解答,包括國共內戰的消長轉折、蔣介石是不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凶,以及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下穩住陣腳、轉危為安。另外,發生在五○年代初期的吳國楨案與孫立人案,對後來政局影響重大,當時蔣介石是如何看待與處置,也是研究者感興趣的地方。

◎對歷史負責任 提前十七年公開

蔣介石從一九一五年開始寫日記到一九七二年,五十多年從不間斷。為了讓這批珍貴史料得到更好的保存與運用,蔣家後代特別以存放(Deposit)方式暫存胡佛檔案館。受蔣家委託對日記進行審閱的潘邦正博士表示,蔣介石生前曾囑咐在他死後五十年(二○二五年)才能公開日記,家屬基於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提前公開他的日記,只做了很小部分的保留。這些保留的內容,到二○二五年也將全部公開。

胡佛檔案館在完成日記修復與微縮作業後,於二○○六年首度開放一九一七年到一九四五年的蔣介石日記,經過學者研究與媒體報導,引起很大迴響,甚至被認為足以改寫中國近代史。

◎珍貴史料 學者湧入胡佛檔案館

十八日開放的第一天,前來查閱日記的包括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天石、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奎松、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吳景平、台灣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呂芳上、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成勉、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林桶法,以及日本大阪大學講座教授伊原澤周、慶應大學副教授段瑞聰。另外,日本朝日新聞也派了一組人前來研究蔣的日記。著名作家龍應台以及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也將在近期前來胡佛檔案館閱讀蔣介石日記。

楊天石在看了一天日記之後,首次從日記中發現蔣介石當年曾擬支持孫科成為國民政府主席,但因孫科在政治協商會議的表現讓蔣很不滿意,後來就沒有下文。他說蔣介石和孫科的關係,是民國史上很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蔣在日記中有大量批評孫科的話,罵他是「阿斗」、「總理的不肖子孫」。另外在對日抗戰前,蔣介石苦於與黨內反對派周旋,曾擬與共產黨合作,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邀請周恩來等人加入國民黨,這些外界很少知道的內情,也需要從蔣的日記尋找答案。





蔣介石 228日記公開

【聯合報╱本報系記者王慶偉/加州史丹福大學報導】2008.07.20 02:58 am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十八日公布蔣介石一九四六到一九五五年之間的日記,時間上涵蓋當時的國共內戰、制憲、二二八事件、撤退到台、尼克森以美國副總統身分訪台、中美協防條約等重大事件。

其中最為學者及各界注視的是,一九四七年二月廿八日(二二八事件)之後,蔣介石到底下了什麼決定?曾否命令當時台灣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軍事鎮壓?蔣介石是不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凶?這些問題將隨著日記的公開而有新的詮釋。

由於日記十八日才公開,尚無學者看完當時記載,許多細節仍待學者釐清。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十八日公開蔣介石一九四六到一九五五年日記,其中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記載引起學者高度注目。圖為胡佛展出之蔣介石日記原本(圖上)及公開之微卷和影印本(圖下)。記者王慶偉攝影

對二二八事件有深入研究的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馬若孟指出,事件發生後,蔣介石曾多次親筆手諭「不可報復」、「從寬處理」。

馬若孟說:「蔣介石怎麼可能會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凶?」他對二二八事件的定義是「悲劇」,並曾在一九九一年出版《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件》一書,中詳論這段歷史。

馬若孟指出,「沒有可靠有力證據,指向蔣介石下令屠殺。」

對於這段時間的日記,為何不早點公布,卻任由操弄成為政治鬥爭工具?蔣方智怡十八日指出,與胡佛簽訂的合約,是每年公開發表約十年左右的日記,不會因為有人扭曲這段歷史,就特別先發表這段期間的日記,「我尊重胡佛的專業及學術研究」。

蔣方智怡指出,二二八事件對台灣傷害很大,她這些年來也對政府提供許多資訊,「很可惜沒有被政府使用、引用,來化解二二八、或呈現二二八的真相」。

蔣方智怡表示,不要以目前情況及思維來衡量一九四七年當時的情況,日記公開後,可以從頭到尾好好了解當時事件的真相。

蔣方智怡表示,選擇胡佛研究所為蔣公日記暫存之地時,她承受了許多壓力,「蔣公日記不但有當時事件真實的紀錄,並有他自己反省、深思的記載,是非常重要的文件」。

蔣方智怡指出,日記由蔣介石交予蔣經國,蔣經國交予兒子蔣孝勇,蔣孝勇過世前又交給蔣方智怡,「長輩慎重交代,日記不只是個人紀錄,更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紀錄」。

【2008/07/20 聯合報】





蔣方智怡:去神話、勿醜化

【聯合晚報╱記者王慶偉/史丹福報導】2008.07.20 02:58 am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18 日公開蔣介石第三批日記,日記主管人蔣方智怡表示,希望蔣日記的開放,不但使歷史回歸學術真相,也能使兩岸的中國人,彼此瞭解相互之間的岐異,創造和平雙贏。

蔣方智怡說,對蔣介石的研究應去除「造神」或「醜化」的二極反應,以「公正、客觀、非政治化」的態度來看蔣日記,從中瞭解當時的事與人,並從歷史中學習。

她說,於2004、2005年選擇胡佛研究院作為蔣公日記暫存之地時,個人承受了許多壓力,「蔣公日記不但有當時事件真實的紀錄,並有他自己反省、深思的記載,是非常重要的文件」。

蔣方智怡指出,日記由蔣介石交予蔣經國,蔣經國交予兒子蔣孝勇,蔣孝勇過世前又交給蔣方智怡,「長輩慎重交代,日記不只是個人紀錄,更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紀錄。」

對於這樣重要的文件,正逢台灣政治形態改變;政黨輪替之後,歷史成為政治鬥爭工具,意識形態成為治國標準;蔣方智怡尋找能發揮學術功能的地方,終於決定暫存於胡佛。

蔣方智怡特別感謝胡佛研究院的努力,使蔣公日記完好保存下來,並開放給學者研究使用。她也感謝眾多使用蔣公日記的學者,透過他們對於日記的研究及解讀,將蔣公一生為國家民族奮鬥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個人、國民黨、以及中華民族所遭遇到的種種困難挑戰,真實的呈現。

蔣方智怡表示,她對他們有無上的尊敬,不過她也瞭解,「世間無完人」,蔣公有他的強壯與弱點,「希望日記的公開,能使歷史重歸學術的客觀研究,而不是淪為政治鬥爭工具。」

【2008/07/20 聯合晚報】





小檔案》蔣介石日記

【聯合報╱王慶偉】2008.07.20 02:58 am

「蔣介石日記」由蔣方智怡保管,二○○五年與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簽立合約,以「暫時保管」方式存放於該所。

蔣介石從一九一五年起,每天不論多忙都會坐下來用毛筆寫下日記,直到一九七二年為止,數十年如一日。留存下來的共有五十五本之多,總計四百五十萬多字,民國十五、十六、廿四年的日記,則因在戰火中遷移而遺失,迄未尋獲。

蔣介石的日記不但記事備忘,並用以記下他個人的讀書心得、人際關係、道德修養。蔣介石奉行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哲學,每周、每月、每年固定寫下自我檢討。

這些日記胡佛研究所自二○○六年起每年公開十本左右,預計在二○○九年全部公開。日記內容約有百分之一涉及家庭隱私暫不公開,依合約到二○二五年才完全公開。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副所長、檔案館館長蘇薩十八日會見美、日及華文記者時表示,「蔣介石日記是胡佛檔案館最為獨特的館藏」,在胡佛檔案館的閱讀率,約是其他檔案資料的八到十倍。

【2008/07/20 聯合報】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眼見照片不一定為真啊

呃...我只能說,平平同一個人,三家報社照片感覺就差很多~XD
不知魯大來拍會怎樣?哈哈
-----------------------------------------------------
鐵人三項》美女博士生 比基尼吸睛
【聯合報╱記者楊育欣/南投報導】2008.07.06 10:37 pm

鐵人三項比賽乍看下陽剛味濃厚,但「鋼鐵人」也需要搭配美女,二十四歲交大女博士生李欣怡才色雙全,而且絕非「花瓶」。

「小龍女」李欣怡目前就讀交通大學網路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四年級,從小就以資優生身分三級跳,小學五年級跳級升國一,大學三年級提前畢業進入研究所,碩士班念一年再直升博士班,成為當年台灣最年輕女博士生。

「我很愛運動,特別是游泳,也一直都想參加鐵人三項。」李欣怡著三點式泳裝在一群「鋼鐵人」中特別耀眼,她微笑回應說自己很低調。

交大美女博士生李欣怡→與友人組隊挑戰鐵三角,在游泳項目穿著三點式泳衣,引起驚呼。記者楊育欣/攝影

李欣怡表示這一切因緣際會,剛好BBS站批踢踢實業坊「游泳板」板友徵人組隊鐵三角,告急「欠咖」,她就順勢報名負責游泳項目。

賽前本擔心泳速不夠快,加上多在游泳池練習,相比下潭水能見度不高,過去雖有泳渡日月潭經驗,但擔任第一棒壓力很大,憂心無法交棒。

李欣怡敘述賽況,摸摸肩膀背部,笑稱被踢了不少下,「想說游自由式切外線突破重圍,結果挨了幾記。」

頭一次參加統一杯,儘管不認識隊友,連隊名LMC緣由也不清楚(有可能是隊員姓氏英文字首組成),但她愛玩水,除平常游泳參與校內游泳比賽外,還潛水衝浪,充沛體能讓她最終順利完成首棒任務,順利交給下一棒騎自行車的隊友。

未來是否打算挑戰半程甚至全程,她敲敲腿直嚷著,最差就是跑步,還是先完成學業要緊。【2008/07/06 聯合報】



今天我最靚2008年07月06日

時間:7月5日上午
地點:南投日月潭
本名:李欣怡

暱稱:小龍女
身高:166公分
體重:48公斤
三圍:秘密
年齡:24歲
職業:交大資工系博士班
個人網頁:
http://www.wretch.cc/user/smallonely
http://www.csie.nctu.edu.tw/%7Ehsinyi/
獲《蘋果》入鏡為「今天我最靚」女主角,大會致贈5000元獎金。




鐵人三項 女性展現勇氣
陳志祥/南投報導中國時報 2008.07.06
統一盃鐵人三項的比賽人數年年創新高,女性參賽者功不可沒,不管身著比基尼的辣妹、或是穿著緊身防寒衣的熟女;無論國小5年級小女生、或是中年歐巴桑;她們以不同面貌展現新女性的自主勇氣!

 統一盃鐵人三項舉辦10多年,還沒有李欣怡這樣「辣味十足」的裝扮,
她的出現打破鐵人賽盡是粗線條的印象,也讓「交大無美女」的說法改觀,因為白皙身材搭配比基尼勁裝、姣好臉蛋掛著甜美笑容,不讓他人多看一眼也難。▲統一盃鐵人三項,就讀交大資工所博士班的李欣怡,以三點式泳裝出場並完成游泳項目,成為注目焦點。(黃國峰攝)

 不要小看參加「鐵三角接力賽」的李欣怡,她是交大資工所博士班高材生,且從碩士跳升博士。不過李欣怡不是死讀書,她也是戶外運動玩家,喜歡潛水、游泳、衝浪。

 李欣怡(24歲)嚮往鐵人賽,她從網路上找到志同道合者合組「LMC隊」,她負責第1棒游泳。她不採取最保守的蛙泳、而是自由式,實力可見一斑,她說:「我去年橫渡過日月潭,游泳對我一點都不難。」

 前跆拳道亞運金牌的紀淑如(28歲)服務於台北縣警局刑警大隊,打擊犯罪最在行,紀淑如笑說:「抓毒蟲、逮壞人,我都行;但是跳入水中就慘了,游不到50公尺就吃水了。」

 紀淑如帶著父、母親出賽,她參加33.75公里的半程賽,自由車、路跑則是陪著父母親,其中陪媽媽跑完5公里讓她最有成就感。紀淑如有意明年復出,重溫跆拳道國手在國際賽爭金牌的感覺。

 長相直逼李欣怡的2008MTV VJ徵選第1名的魏蔓,已是MTV台最亮眼的新美女,她與同事參加接力賽,她說:「比賽過程有人加油的感覺真好!」育達商職的模特兒學生林佳霈一下水就吃水吃到飽,靠著毅力游完,上岸流下興奮眼淚。

 未滿15歲的高雄文山高中1年級都郁婷第1次挑戰半程鐵人賽,游泳只花11分33秒,不輸成年男選手。都郁婷是游泳隊出身,練鐵人三項不到1年,如今想要專攻鐵人三項。參賽親子組的何詠寧,只是小5女生,卻是該組第3名上岸的好手!



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日本時代南市戶籍資料膠捲化

我只想說,那清朝時期女人就很有地位嗎?在夫家戶籍就能有完整姓名囉?(有修改)
這種看見黑影就開槍之推論也看出發言者能耐啊!

真是佩服佩服。

-------------------------------------------------------------------
140本日據戶籍 道盡府城滄桑【聯合報╱記者洪肇君/台南報導】2008.07.05 03:11 am

內政部要求各地戶政事務所清理日據時期的戶籍本,明年掃描製成膠卷,北區戶政事務所找到140本,年代最久遠的登記人出生於清朝道光年間,還有「永康下里」的居民資料,當中發掘出許多日據時代的用語,十分有趣。

戶政股長丁慕貞說,日本人登記戶籍有「族稱」欄,凡是公、侯、伯、子、男的貴族稱為「華族」,讀書人叫做「士族」,除此之外為「平民」。北區到現在沒有出現貴族,士族也很少,絕大部分是平民。

負責修補黏貼資料本的承辦人楊雯淇發現,日據時代女人很沒地位,嫁到夫家就只剩名字,本姓都沒有登記,名字又很奇怪,「知母」、「乞食」、「番婆」都有,甚至有人叫做「烏鶖」。


內政部發一本日據用語對照表,例如「查某間(都加女子旁)」是指婢女,「媳婦仔」是童養媳,內緣妻」是同居但未合法登記的老婆,「婢生女」是男人與婢女生下的女兒,「寄留」則是寄居在本戶。戶籍本中都有這些用語。

↑日據時代的用語,今天看起來頗富歷史趣味。
記者洪肇君/攝影

戶籍資料沒有照片,有1張戶籍紙上竟貼了19年次的婦人小時照片,相貌極清秀,楊雯淇找到此人,現居台南縣北門鄉,但婦人臥病在床,家屬沒意願來拿,楊雯淇保留原貌,讓照片貼著。

這140本日據戶籍本沿襲清朝安平縣的地政資料,有鴨母寮街、小媽祖街、雲霄街等地名,部分地點可今昔對照,某些路名則連在地人都不清楚。

北區戶政主任蔡顏村說,修補舊紙本必須使用內政部發的通用浮籤紙,戶政資料是百年大計,稍有差錯就影響人民權益,北區有永康市的部分資料,日後可能要複製一分給台南縣永康市使用,而中西區與北區的資料也有部分重疊,都待戶政人員釐清。

【2008/07/05 聯合報】

2008年6月28日 星期六

慈聖宮太子爺 來台345年

慈聖宮太子爺 來台345年
中華日報記者施宏政/官田報導http://www.cdnnews.com.tw/20080628/news/nxyzh/U91014002008062718152064.htm

 明鄭時期參軍陳永華奉命在官田與六甲一帶屯田,但改朝換代後遺跡遭破壞殆盡難以考證,官田鄉官田村慈聖宮管理委員會請來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石萬壽考證廟中太子爺本尊來源,證實為陳永華迎奉來台,見證這段明鄭屯田史。

 成大教授石萬壽應邀為廟中的太子爺鑑定,他根據明朝時期雕工及神像的造型判定,該尊太子爺確實是明朝產物,同時與六甲鄉龍湖巖內的觀音佛祖屬同一雕工;據歷史考證,龍湖巖為陳永華所創立,兩尊神象(全文轉貼字不改)都是陳永華在大陸僱工雕刻後迎奉來台。成大教授石萬壽(左)日前受官田慈聖宮主委陳俊銘(中)邀請,為廟中的太子爺進行考據。(記者施宏政攝)

 慈聖宮管理委員會主委陳俊銘表示,慈聖宮太子爺原與龍湖巖觀音同為國姓爺參軍陳永華所奉祀,永曆十八年(西元一六六四年)陳永華隨世藩鄭經東渡來台定居,觀音與太子爺也同時被迎奉入台,並祀於家中,但因膜拜者日多,乃移祀諮議參軍府西側城隍廟,鄭經西征時,諮議參軍府改為總制府,太子爺與觀音仍祀於城隍廟。

 陳俊銘說,永曆三十三年陳永華建造龍湖巖於龍湖畔,觀音與太子爺移祀龍湖巖,但在官佃庄(今官田村)民的請求,太子爺移祀官佃庄。官佃原為荷治時期的王田,鄭氏時期為官田,為陳永華轄地,陳永華退居龍湖巖時,乃請太子爺駐輦官佃庄,又官佃民眾以農作維生,為祈求五穀豐收,再奉神農大帝為主神建慈聖宮。

 陳俊銘強調,石萬壽教授甚少為廟宇的神祇做考據,這次替慈聖宮鑑定太子爺的源由,亦為明鄭陳永華屯田史做歷史見證。
2008/06/27 18:15

遺址只有天知道

遺址古戰場何地?滄海桑田,物換星移,還真不明。
在人力所能掌握不精確資訊中,(連骨骸檢驗結果都有疑議)
也只能如同這些當官的為創造歷史觀光價值利益,
而見縫插針......ㄜ......不是啦,是在灰暗空間找立足點。
這就是眉角。
但,若將設立此碑視為招攬中國觀光客旅遊景點,可真目光如豆,自我設限,
不成大器,更是糟蹋台南,也算一種
人禍(請見連結)

畢竟遺址事實只有天知道,是我老闆提出之意:所謂「天」是指大自然表徵,
也是盡人事聽天命另一解!(這句是我自行衍生的...
^^)



-----------------------------------------------------------------------

「遺址」易惹爭議 碑文刻意迴避
2008-06-28中國時報【趙家麟/新聞分析】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
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604+112008062800280,00.html

 四草大眾廟豎立「鄭成功開台古戰場紀念碑」,強調配合鄭成功開台歷史,以300多年前開台的北線尾古地戰事為主要內容立碑,刻意迴避戰場「遺址」字眼。

 台南市將近20公里海岸線,近2、300年來昔日台江內海,其地形、地貌變化可謂滄海桑田,從內海到濕地、陸化及河川改道,迄今仍有大片魚塭及廢棄鹽田。

 史家考證,鄭成功攻台驅荷在台江內海的北線尾、鹿耳門一帶,因為地形、地貌巨幅改變,哪裡才是確切古戰場、登陸地點?近幾10年來,歷史學者、地方媽祖信仰寺廟各有主張。

 主祀鎮海元帥的四草大眾廟,位處昔日台江內海北線尾島一帶,如今是四草濕地核心地帶;廟前有四草砲台古蹟,廟後有疑似海堡遺址,近年來又大肆整建、包裝「荷蘭兵墓塚」,加上與駐荷代表密切往來,的確豐富當地有關鄭荷歷史方面資產。

 鄭成功開台古戰場碑記中一段話:「兩軍將士戰歿沙場,魂飛魄散,夢斷異鄉共埋於此,兵氣殺伐之地亦為英雄永世安息之所,北汕尾古地今尚留合塚、殘壘見證此一歷史戰役,四草大眾廟眾執事特立碑敘之,永為後人緬懷前人事蹟。」

 碑記述明,大眾廟從鄭荷古戰場角度切入,在歷史與傳說中,找尋可發揮的空間。

 大眾廟立碑,從「北線尾」大區域戰場概念出發,不去碰較精確、較容易引起爭議「遺跡」、「遺址」字眼,自有其考量。


鄭成功開台古戰場 立紀念碑
2008-06-28中國時報趙家麟/台南報導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
0,4521,11050604+112008062800279,00.html

安南區四草大眾廟推動觀光旅遊,配合市政府以鄭成功開台歷史為主題,鎖定300多年前開台的北線尾古地戰事為內容,在四草大眾廟後方豎立古戰場紀念碑,廿七日上午由副市長洪正中、文化觀光處長許耿修及大眾廟管理委員會主委吳泰山共同揭牌。
古戰場揭碑  ▲四草大眾廟27日為「鄭成功開台古戰場紀念碑」舉行揭碑,圖左遠處正是廟方管理維護的「荷蘭兵遺骸塚」。(趙家麟攝)
 洪正中表示,設立鄭成功開台古戰場紀念碑,最主要是紀念當時鄭成功在北線尾古地最主要戰事,讓當地對歷史有更完整呈獻,同時也可讓觀光客更了解歷史過程。

 碑址選定四草大眾廟後方

 四草大眾廟表示,立碑緣自於去年大眾廟辦理鎮海元帥出巡台江十六寮活動時,荷蘭駐台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胡浩德,在中元普渡之際,到大眾廟祭拜荷蘭亡魂,當時即與市長許添財在大眾廟後方骨骸塚旁,擇址豎立「開台第一古戰場」木碑。

 結合周邊景點 吸引陸客觀光

 後來,經過廟內委員會討論,為應因大陸觀光客來台旅遊,又鄭成功是中國大陸國民教育歷史人物,因此,決定以鄭成功為主題,將西元1661年在北線尾古島發生戰役故事,做一個完整的敘述,同時也結合四草紅樹林隧道、台江內海等景點,藉此吸引大陸觀光客來四草參訪。

 發言人吳坤山表示,廟後方安厝明鄭、荷蘭、清代先人骨骸約300多具,已闢為荷蘭人墓塚供奉並視為鎮海元帥部將。

 在去年底,這座荷蘭墓塚曾透過荷闌貿易暨投資辦事處出資,邀請荷蘭藝術家提供彩繪設計,將彩圖安置懸掛墓塚外圍。如今,又豎立「鄭成功開台古戰場紀念碑」,就北線尾歷史戰事而言,紀念碑與墓塚能相互輝映。






開台古戰場 四草大眾廟立碑
【聯合報╱記者鄭光隆/台南報導】2008.06.28 03:01 am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4403315.shtml
鎖定大陸觀光客來台觀光旅遊,四草大眾廟以鄭成功故事為主軸,設鄭成功開台古戰場紀念碑昨天揭碑。四草大眾廟鄭成功開台古戰場遺址由副市長洪正中(左)等人揭碑;對喜歡主題旅遊的大陸客來說,應具吸引力。記者鄭光隆/攝影

大眾廟發言人吳坤山說,鄭成功開台戰役的故事,結合當地水上綠色隧道、台江內海景點,盼為府城添旅遊新景點。

文史工作者鄭道聰說,鄭成功是大陸國民教育的歷史人物,對鄭成功事蹟耳熟能詳,大眾廟以鄭成功為主題,將1661年鄭成功與荷蘭戰役做完整的敘述,有助吸引大陸觀光客來四草參訪。

吳坤山說,民國58年,大眾廟建醮,主祀的鎮海元帥要亡魂分享普度祭品,鎮海元帥佩劍所指之處果然挖出屍骸,經考據是明鄭、荷蘭等先人骨骸有三百多具,廟方闢荷蘭人墓塚,去年荷蘭在台貿易暨投資辦事處邀荷蘭藝術家彩繪布幕,懸掛在墓塚外圍。

「鄭 成功開台古戰場」碑文寫著,西元1661年4月30日,鄭成功自台江內海登陸,次日派陳澤率兵4000人登陸,荷蘭總督揆一派皮特爾率240人應戰,由於 兵力懸殊,荷軍潰敗,鄭成功軍隊取得勝利後控制熱遮蘭城北方,將荷蘭人困於城內,9個月後,荷蘭人外援斷絕,在1662年2月9日撤出台灣。【2008/06/28 聯合報】



大眾廟古戰場樹立紀念碑
中華日報記者陳治交/南市報導
http://www.cdnnews.com.tw/20080628/news/ncxw/T90024002008062716263883.htm

 四草大眾廟為推動府城觀光旅遊,特以鄭成功開台之時於北汕尾古地的戰事內容,二十七日豎立古戰場紀念碑。此舉讓人聯想紀念碑就是鄭成功登陸之地,文史學者鄭道聰強調,立碑之前就考慮到是否會引發這項文史爭議,因此紀念碑只說明鄭成功開台古戰場史蹟。

 鄭道聰指出,公元一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鄭成功率船艦從鹿耳門進入台江內海,分軍攻擊荷蘭人,派陳澤率兵四千登陸北汕尾島,鄭、荷兩軍對陣,此地為鄭氏開台古戰場,不過台江內海浮覆,鄭成功登陸之地早已不可考。

 鄭、荷兩軍將士戰歿沙場,目前四草大眾廟後方尚留合塚,因此四草大眾廟特立豎立古戰場紀念碑,昨日上午由副市長洪正中、文化處長許耿修揭碑啟用,(記者陳治交攝)紀念碑說明鄭成功開台古戰場史蹟,進而推動府城觀光旅遊。2008/06/27 16:26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朱立熙:從馬英九賣弄色相談起

朱立熙:從馬英九賣弄色相談起

六月五日下午動筆寫[如此長相的外長]一文之前,其實我的內心是經過一番掙扎的。臧否人物政治人物臧否到人家的長相,似乎不太道德。即使做個[毒舌派]的評論者,好像也應該留一點口德。

後來我還是硬著頭皮動筆寫了。我把自己當做是那個直指[國王沒有穿衣服]的誠實小孩,講出了大家不敢講的真話。會得罪人或讓一些人不以為然,也都在預料之中。

因為,對照歐鴻鍊部長的其貌不揚,馬英九利用選民的[以貌取人]而當選總統,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頂多對我的口無遮攔苦笑而已,絕對沒有人會否認台灣就是一個以貌取人的社會。

問題是,擅長利用這種以貌取人的社會心理與媒體特質的馬英九,把自己的外貌與肉體拿來強力做政治行銷,他每天短褲露肌的晨跑、在日月潭上空露胸的游泳,都是在賣弄色相,為了賺取女性選民支持的行銷手法。

更不道德的是,他還在有意無意之間以[性暗示]來眩惑女性,例如,公開他不穿內褲騎單車。甚至這次在划龍舟喊卡之前的一次練習之後,他對著電子媒體的採訪還是在賣肉:[我的手臂是白切肉]。這證明了他當上總統,念茲在茲的還是賣弄色相。

他深知這個社會以貌取人的心理,將計就計地[物化]自己,來達到吸引另一半選民的目的。我認為這是極其下流也不道德的作法,但是長期被他眩惑的媒體記者,至今仍繼續幫著他行銷他的色相。

放眼舉世歷來的帥哥元首,像約翰甘迺迪、柯林頓等人,即使在選前已經因為外型占了優勢,但是他們仍是以政見博得選民的青睞,而不是像馬英九一樣長期極盡能事地賣弄自己的色相,並一再運用[性暗示]的手法來行銷自己。坦白說,這種色相行銷,何異於AV男優?

當他已經被全國女性當做[性幻想]的偶像時,他的另一半卻能獨守空閨十數年,每天看著電視上那個被[物化]了的老公,是如何讓台灣女性選民流口水。我認 為,這是一個道德標準與價值觀極端不正常到幾近[變態]的家庭。然後,這個萬人迷的帥哥終於被簇擁進了總統府。(我期待有一天,馬氏夫婦能連袂出席記者會 答覆許多人的困惑:你們一家三代人是如何長期自我犧牲,只為了成就一個人的功名?)

一個靠長相當選的總統,後來會去任用一個其貌不揚的外交部長,這究竟是基於甚麼樣的心態?我真的很好奇。他並非不知道這個外交部長,是代表國家的門面,也 跟他經常需要一起出現在接見國賓的場合,所以不能用一個長得比他帥的人?如此才不會搶過總統的風采?也才能體現總統是舉國最帥的人的事實?如果是基於這種 心態而任用一個醜男當外長,我認為其心真是可誅。

其實,我在前文裡也提到,歐鴻鍊更應該被批判的,不是他的長相,而是他醜陋的心態與不誠實的作為。我只不過借用他的外表來映照他的心態與作為:對國家不效 忠、對人民不誠實,這樣的外交部長,如何讓人看得起呢?他這個部長還做得下去嗎?還領導指揮得了屬下嗎?否則,所有外交部的官員以及政府公務員自即日起, 都應該爭先去AIT申請綠卡。誰怕誰啊?

馬英九長期物化自己,以不道德的賣弄色相手法來行銷自己,這樣的人還有甚麼[高道德標準]可言?台灣人千萬別把他的長相等同於他的道德標準,這是馬政府上任以後的跌跌撞撞中,台灣人首先應該看破他手腳的地方。

台灣人可以選出綠卡總統,綠卡總統再去任命綠卡部長,國會也可以有美國籍立委,實在是舉世奇觀。這些人不妨去韓國選看看,根本連選都不必選,早就被轟下台 了。但他們在台灣卻仍屹立不搖,是因為台灣人比較憨厚?還是台灣人根本沒有國族觀念?或是台灣的政客更無恥?道德標準比韓國人更低?

既然如此,馬總統何不率領台灣加入美國成為第五十一州,一則合法化自己跟這些綠卡官員的地位,再則讓全民都擁有綠卡,皆大歡喜,保證沒有人會再拿綠卡來做 文章,而且民意支持度一定會大幅攀高。反正台灣人四百年來已經被外來政權統治慣了,現在改當美國人,誰曰不宜?誰不願意?至少當美國人總比當中國人好吧! (這時,我已經聽到北京那邊傳來的陣陣罵聲:[你這個數典忘祖的民族敗類!]喔,是嗎?是我的哪個祖先啊?我又是哪個民族啊?台灣人不是被多少異族混血過 多少代的雜種了嗎?北京還當我是中國人啊?唉呀,我真的是愧不敢當啦!而且,我也從來沒有一天是中國人哪!)

行文至此,我必須告訴馬英九:相較於你長期善用以貌取人的社會心理,賣弄自己的色相,把自己物化到當上總統,我只不過寫文章批評國家外交門面的長相,我的道德絕對比你高出數百倍!

最後,我還有一個疑問,[一個物化的總統,究竟會把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帶至何方?]我實在不敢去想。天佑台灣啊!

黃森元:公開馬英九綠卡風波涉嫌詐騙的新證據

黃森元:公開馬英九綠卡風波涉嫌詐騙的新證據


馬英九對於自己的出生地,長期以來一直都有幾個不同的版本,讓人諱莫如深;而對於美國永久居留權(綠卡)的真相,更是不敢誠實面對,以至於造成他的政府集 團官員及公職無所適從,個個說辭反覆、莫衷一是、相互矛盾,等而下之者還必須循他的模式謊言硬拗到底。輿論因而有稱之為「綠卡王國」者,也有稱之為「詐騙 集團」者,如今則成為國際笑話。

 選前曾取得一份馬英九女兒的出生證明,以之可以反證馬英九涉及出生地申報不實、詐領綠卡等多項嫌疑,應請馬英九公開說清楚、講明白,以昭公信!

 一、根 據美國麻州波士頓市的公共健康重要記錄和統計局(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and Vital Records and Statistics)所出示的記載,
馬英九夫婦在其女兒「馬唯中」之美國出生証明書(Certificate of Live Birth)上的父母親欄裏,有以下真實資料之申報:

 馬英九女兒「馬唯中」出生日期是1980年11月24日。其出生証明記載:

    父親──Ying-Jeou Ma馬英九,年齡30,出生地:中國深圳(Shengchun, China)。
    母親──Christine Mei-Ching Chow Ma, 年齡28,出生地:中國南京(Nanking, China)。

 然而,馬氏夫婦的出生年月,分別是:
 馬英九,1950年5月。
 馬周美青,1952年。
 兩者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建國後才出生的,而且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有效管轄之領土內的「深圳」和「南京」出生。

 很顯然地,馬氏夫婦出生時的國籍及出生地,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在中國大陸出生,後來隨蔣介石及中國國民黨集團撤退來台的「中華民國」國民,性質上是截然不同的!

 馬英九在向美國政府登記其女兒的出生証明書裏,公開敘述是自己在中國深圳出生。自美返台後,卻一直公然宣稱自己是「香港出生,台灣長大」。此種持續欺騙台灣人民的心態,非具有「厚至無形」的厚黑絕活功夫臉皮,且為達其「政治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是無法做得出來的!

 二、美國於1968年7月1日所頒布實施的移民法,以「出生地」為核准的根據,每年分配兩萬名移民配額給每一個合乎條件的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1979年與美國建交,在此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條件能享受任何配額。也就是說,無論在中國深圳出生或在中國南京出生,都沒有申請這項配額的資格。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享受兩萬名移民配額之前,馬英九卻已於1977年取得美國永久居留權的綠卡,如何取得?填寫的出生地又是哪裡?如果馬英九欺騙 美國移民局,以香港或台灣為其出生地,申請香港或中華民國的兩萬名配額資格,即涉嫌觸犯美國法律,詐取永久居留權的綠卡。

 本文曾於三月十八日台灣大選前送至中選會參酌,中選會卻一直保持緘默,事後也無任何說明,顯然有瀆職之嫌!

 屆此台灣新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們正為「綠卡忠誠」問題鬧得熱滾翻騰之際,「上樑不正,下樑歪」,馬英九帶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深圳的出生地,「違 法適用」美國移民配額,不當取得移民「綠卡」的非法行為,何以匡正其領導下的新政府及國民?台灣人民必須徹底覺悟認清此一歷史上的大騙徒──馬英九,幸 甚!(黃森元/美國Formosa 真善美社會員)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8.06.23


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姚人多:從三件事看馬政府

中國時報  2008.06.22
從三件事看馬政府
姚人多

 馬英九政府上台滿一個月,這一個月來,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件事,這三件事合在一起看,卻可以看出這個新政府給台灣人民的大方向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油價上漲的問題。油價的問題現在被定位成「全球性的通膨壓力」,這完完全全是個事實,不過,選前這七個字幾乎不曾從馬英九的口中出現過。一個月以來,馬政府沒有告訴我們如何面對這個壓力,他唯一向我們宣示的只是「節能減碳」,並檢查總統府的大官們有沒有帶手帕及環保餐具。對那些投給他的七百多萬選民來說,這是一個多麼痛苦的落差。此時此刻的馬英九應該要提出一些具體的方案,來減少人民在通貨膨脹下的痛苦。最簡單的作法,比如說,把高速公路的通行費減半,廣大的人民將會因此而受益。

 其次,擴大內需方案。擴大內需方案是否如民進黨所言是「後謝」,不是重點。我認為,擴大內需方案應該把它放到國民黨「拚經濟」的軸線中去思考。馬政府的邏輯相當簡單,如果台灣的經濟成長的速度大於物價上漲速度,那麼,物價再怎麼漲,國人都能夠免受其苦。然而,對一般的藍領與白領的受薪階級來說,就算經濟成長率真的提升了,也無法立即反映在他們每個月的收入之中。最糟的是,類似擴大內需方案的經濟政策會啟動數個無窮無盡的追逐過程,以後每一個人的人生中都被迫要增加自己的收入來符合物價上漲的趨勢。然而,這是一個注定要失敗的追逐過程。

 第三,兩岸關係上。這一部份是馬政府上台之後的重點項目,也是贏得最多滿意度的施政面向。我認為,最近民進黨在這一個議題上的攻防並不會讓該黨加分,因為有無貨運包機,有無自我矮化都不是重點。這裡的重點在於,七月兩岸直航包機與陸客來台後,台灣的未來將面臨重大的轉變,因為現實的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接近台灣。台灣要如何面對這個轉變,馬政府始終沒有清楚地告訴國人。更精確地來講,台灣已經因著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被放到一個固定軌道上面,沿著這個軌道走下去,台灣必然與中國越走越近。走得近不是問題,問題是走近之後的結果是什麼?不管有無擱置爭議,不管是叫馬先生還是馬總統,重要的是那個軌道通向何方。

 當然,如果他最終的願望是「終極統一」,那麼,因為台灣若照著現在的路走下去,不被統一將是政治上的奇蹟。不過,如果他遵守他就職演說中所言,要堅決捍衛台灣(或中華民國)的尊嚴與主權,那麼馬英九應該提出具體的方案,如何一方面把台灣推向中國,另一方面卻能凝聚全台灣人團結一致的獨立主權共識。這一個月來,國人同胞們看到了前者,卻完全看不到後者。

 還記得那個對六四念念不忘的馬英九嗎?現在的馬總統其實可以做很多事來讓中國觀光客更瞭解中國政權的本質,而這些事可以開啟兩岸關係的另一條軌道。比如說,他可以印製六四真相的免費光碟,讓每個來台的中國觀光客人手一份。馬政府應該把握機會,讓中國人來台灣不只消費,還可以認識台灣的民主,以及更重要的,認識真正的中國。

 總之,很多可以做的事情,馬政府都還沒開始做。我認為,這是新政府對台灣未來的定位出了問題。當然,不管是什麼單位(尤其是剛下台的民進黨),為新政府打分數都嫌太早,不過,以後的每一天,馬政府都應該嚴肅看待人民對台灣未來的殷切期待。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大魯之友

綠光之友很棒,被顯示為『大魯之友』更不簡單!.....XD
感謝魯大幫忙,那天得已與家人一起觀賞人間條件三!
總感覺有些人刻意去看美國仔測贛啦ㄍㄧㄠ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