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哈士奇學I Love You

昔有鸚鵡學舌,今有哈士奇學I Love You...

聖心教養院還需大家多幫忙

雖然位在嘉義縣聖心教養院已於2/21正式啟用,完成蒲神父遺願,
不過依據報導還是有五千多萬財務缺口,需要大家更多關懷與幫忙。
當然那晚的三一九紙風車演出精采到爆,
歡笑就如同施放之煙火那般燦爛!


可參見:---張大魯的攝情布拉格---
謝謝你們

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在....朴子的排椅子
----------------------------------------------------------------------------------

聖心敏道家園落成 財務缺口5千多萬

中華日報記者張誼/朴子報導
 籌畫多年,動工二年才完工的聖心教養院敏道家園,廿一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由單國璽樞機主教、鍾安住主教、總統府資政張博雅、前行政院長張俊雄、陳明文縣長等人共同剪綵。
 敏道家園位於嘉義縣治,是聖心教養院創辦人蒲敏道神父生前最大的心願,老神父發現成人重殘朋友逐漸年老,亟需一個安老的家園。民國八十九年百歲生日時,蒲敏道神父許下籌建成人重殘養護中心的心願。目前雖完工,但仍有五千二百五十萬元的財務缺口待各界捐款支持。
 由於設在東石鄉的聖心教養院,當時的設施設備無法滿足年老重殘朋友的需求,加上舊址受限於法令規定無法擴建,幾經各級長官多次會勘、協助覓地,並徵詢社會各界多方意見,最後擇定位於嘉義縣治區內的朴子市小糠榔段糠榔小段興建新院舍。
 敏道家園預計將服務二百名身心障礙者。新家園總工程經費高達三億多元,內政部補助一億多元,其他經費全仰賴社會捐款,目前仍有五千二百五十萬元的財務缺口。
 知名導演吳念真連續四年自掏腰包為聖心拍攝公益募款廣告,部落客張大魯、米果相繼在網路上號召網友捐獻愛心、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發起「二00六用愛打造敏道家園」慈善音樂會、統一超商「結合在地的力量」募集零錢、尹墨林神父捐出畢生積蓄、名模林志玲提供玩偶、簽名郵票及華航月曆義賣,還有許許多多善心人士省吃儉用,將節省下來的錢慷慨地捐助敏道家園,眾人化小愛為大愛的力量,終於成就今日的敏道家園。
2009/02/21 17:04
http://www.cdnnews.com.tw/20090222/news/dfzh/850030002009022117041438.htm




蒲神父遺願 敏道家園啟用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朴子報導2009.02.22 02:10 am

「敏道家園是天主大愛,實現人間具體見證。」嘉義縣聖心教養院「敏道家園」,昨天在逾千人觀禮下,以隆重宗教降福禮啟用,院生們舞動肢體,歡喜入住新家,圓了蒲敏道神父遺願。

與蒲神父同為耶穌會士,相交逾一甲子的樞機主教單國璽,99歲高齡匈牙利籍醫療奉獻獎得主葉由根神父,懷念當年院長蒲神父。單樞機主教說「神父是天主給我們最好禮物,天主讓眾人的愛聚集,完成家園,照顧身心障礙者」;葉神父說「我知道這一天是蒲神父生前早就計畫好的」。

前行政院長張俊雄說「我看到蒲神父用的破舊皮箱,被他勤勞刻苦、愛人精神感動,卸任院長發願成終身志工」,他說,神父帶給人陽光、希望,「是正港、最美麗、尊貴台灣人」。

歷時6年,斥資近4億,動工2年的敏道家園,由單國璽、嘉義及高雄教區主教鍾安住、劉振忠,總統府資政張博雅、張俊雄、縣長陳明文、前縣長李雅景、立委張花冠、涂醒哲、縣議長余政達等剪綵啟用,藍綠政治人物共聚一堂,為家園祝福。

家園規劃蒲神父紀念館,展示生前簡樸書房、衣櫃、臥室等;昨天邀請來自各地恩人,院方安排恩人們為捐贈芳名錄揭牌。下午導演吳念真到場祝賀,晚間有民歌手陳明章,紙風車劇團表演,歡度溫馨周末。

家園位於縣治特區朴子市,民國89年蒲神父百歲生日,許下建成人重殘養護中心心願。園區4.3公頃,採節能綠建築設計,總樓層1萬1000多平方公尺,區分服務、技藝陶冶、宿舍、設備等各棟建築。有現代化感官統合及復健室、牙醫復健等診療間,可容納200名重度身心障礙朋友。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4749202.shtml




敏道家園落成 尚缺五千萬經費

【呂妍庭/嘉義報導】中國時報 C3/社會新聞 2009/02/22
  聖心教養院成人重殘中心「敏道家園」昨舉行落成典禮,近千位曾經幫助聖心的善心人士、院生家屬和企業各界皆出席見證這令人慶幸的寶貴時刻,並向創院神父蒲敏道獻上最深的敬意及無限緬懷。
  敏道家園是蒲敏道神父生前為扶持成人重殘朋友下半生所許下的心願,園區占地四點三公頃的敏道家園,從購地、動土興建到完工落成,總共花了六年的時間,總工程經費三億八千多萬元,可是至今還有五千多萬元的財務缺口,亟待社會大眾的援助支持。
  為興建敏道家園,除了有來自大企業和政府的捐款,知名導演吳念真還連續四年自掏腰包幫忙拍攝公益廣告募款,還有部落客、網友號召網友捐獻愛心,尹墨林神父捐出畢生積蓄、名模林志玲提供簽名郵票、月曆義賣,更有許多善心人士省吃儉用,將省下來的錢慷慨地捐助敏道家園,眾人化小愛為大愛,終於成就今日敏道家園。
  昨天的落成典禮,包括前行政院長張俊雄、前內政部長張博雅、嘉義縣長陳明文、議長余政達、立委張花冠、前嘉義縣長李雅景等人出席剪綵,而高齡八十九歲的天主教前樞機主教單國璽、嘉義教區主教鍾安住也前往剪綵。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3020+112009022200089,00.html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馬英九前世女真人?王金平前世鄭克塽?

不知這位大天后宮主委還能夠說出什麼話來?這是20090204週三B4南市新聞版,
此新聞只在自由時報地方版,其網站沒有...這也是自由時報在網路頗弱處。

新聞照:左為賴清德,右為曾吉連。
此轉述通靈人士說法,真是拍馬大絕!曾主委啊!受教了!
我懶打那麼多字,就附上照片請大家看........................................................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果真是臺灣『特區』^^

在此曾發表過『翰林出版社之賣台講義』而被綠油油發現並轉貼而引起聲討浪潮,終而迫使出版社不得不出面公開道歉並改之。

隨著參閱各BLOG文章資料等等,『特區』這名詞,變的有趣。
直到昨日在自由時報看見陳儀深〈「美國護照」官司平議〉一文(20090210)
提到蔣介石對陳誠說過『台灣在對日和約未成立之前,
不過為我國一托管地帶性質』...
又加上雲程大大這篇〈補充:陳儀深〈「美國護照」官司平議〉文〉,
論及:『蔣介石在1949年一句台灣是「我國一託管地」性質,
就證成了台灣問題非「國共內戰」問題,從而也非「國共平台」可解』,
以及『1949是這樣,1951與1952沒變化,2009,當然也「毫無變動」。
託管的管理權力是來自盟國賦予「蔣介石元帥」(Generalissimo Chiang-Kai-shek)的佔領權力,給蔣而沒給中國』...

也更概以凸顯臺灣果真是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國給蔣介石託管權力下,
迄今未解決主權領土爭議之『特區』。
-------------------------------------------------------------------------

「美國護照」官司平議 ■陳儀深(2009.02.10)

二○○九年二月五日,林志昇等人要求美國政府應發給其「美國國民護照」一事,在華盛頓特區的上訴法院開辯論庭,之後何時宣判尚不知悉。惟因前大法官城仲模出席並支持此項告訴行動,在國內引起的討論方興未艾。

個人曾於二○○七年八月七日在自由時報〈台灣地位論述總整理〉,將林志昇、何瑞元的美屬論列入「尚未獨立」這一大類中的一個小類,同時指出此說具有「脫中」作用而且有別於五一俱樂部之以成為美國一州為終極目標,故不必敵意對待,它自己要面對的困難是:美國政府的立場已一變再變。最近,美屬論受到較大的批評則是,焉知美國不會把台灣交給中國?拿這種「邏輯上可能、事實上不可能」的事來質疑,林志昇當然不會服氣;至於斂財、欺騙之類的批評屬於人身攻擊,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由於林志昇並不是馬總統或昔日的陳總統,就代表性而言只是他個人與美國政府打官司,所爭的是護照的事;何況美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法院不可能透過這種判決來確定台灣的領土歸屬或台灣人的國籍問題。換句話說,儘管美國在二戰以後因循苟且,在台灣問題的處理上犯了一些錯誤,但是在一九五二年舊金山對日和約之後,尚有一九五四年的共同防禦條約、一九七二年的上海公報、一九七九年的台灣關係法等等,數十年的外交政策所建立的有意模糊結構,也可以說是與中國打交道的結果,怎麼可能透過一個法院的判決予以改變?所以此種官司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想要捐款的人也應量力而為。

不過,既然未來的大選或公民投票才是決定台灣前途的關鍵,就不妨承認林志昇等人推銷「美屬論」也有積極作用,它參與提醒大家回到二次大戰的局勢以及戰後殖民地歸屬問題,來思考台灣地位,才不會落入中國國民黨長期戒嚴所灌輸的一中意識形態。二○○五年國史館出版的《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篇),提到一九四九年他擔任台灣省主席時,曾接到蔣介石的電諭:「台灣在對日和約未成立之前,不過為我國一託管地帶性質,何能明言為剿共最後之堡壘與民族復興之基地。」可見蔣介石或他的幕僚內心還是清楚的,只是廣大的台灣人民和中國人民被蒙在鼓裡。

一旦在觀念上得到更多的釐清,在現實上美國的支持足以抵銷中國的威嚇,那時台灣人民的公民投票才是終局裁判吧!(作者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中國央視自焚樓

自己看吧!這火真燒到烈焰沖天,照耀中國(影像檔源)管制新聞之智慧!
這也好像正是時候,突顯南藝大邀請張銘清來臺灣談媒體而發生跌倒事件,


TaiwanYes 尋找更多像這類的影片。

而近期即將開庭身理此案也已發文給張銘清並請之...
這把燃燒怒火似乎來的巧!
也向在這火災受難者致哀。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陳柔縉:時代的氣味 藏在細節裡

這篇應該放在『山葉鋼琴在台灣‧戰前曾活耀』那篇之後才更顯時代對照。
陳柔縉意見也沒錯,考證擬真度確實會影響第八藝術於視覺影像觀感,
不過感覺CapeNo.7或許本來就不是要去處理真實度之問題,
魏導大概沒想這麼多,因為大概只是要表現一個曾經發生過,
卻被政治粗暴抹去到模糊之歷史記憶影像吧...
又,或許沒那麼多資金可以表現才是主因吧!...XD...可憐的台灣電影!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671506.shtml
【聯合報】2009.01.04 02:12 am

陳柔縉:時代的氣味 藏在細節裡

每個時代有自己特別的氣味,往往藏在小細節裡。

像一九一○年代的汽車底盤稍高,輪胎小,跟現在的摩托車差不多,輪輻則跟腳踏車很像。二○年代後期,輪胎大起來,車頂後方呈直角。三○年代後期,流線型大流行,車體到處圓弧,各時期都不同。不久前上映的法國片《花開花落》,描述素人畫家的生命起落,時間橫跨兩次世界大戰,劇中的汽車雖只是背景道具,仍仔細以不同車型,描繪不同時代的臉孔。

《海角》經典電影照 不對味

兩次大戰期間,正是台灣的日本時代,但台灣因記憶斷缺,烹調複製這個時代的風味,就常常丟錯香料、調味失準,無法照顧到如此的細節。

剛下片的電影《海角七號》觸及日本時代,認真做了歷史考證。不過,經典的劇照「情書」中,友子(梁文音飾)在海邊的黑白照片,四周裁剪出花邊,粗看沒問題,細究就不對了。七、八十歲一代在民國四十年代的結婚照,或是四、五年級幼兒時期坐在照相館藤椅的寫真,曾經流行裁出花邊,裁一邊、裁兩邊、三邊、四邊的都有。但是,日本時代的照片沒有這樣的作法。

友子白衣貝蕾帽 「外星人」

友子提著箱子在港邊苦盼日本老師身影的那一幕,令觀眾心酸,但那一頂白色貝蕾帽和白衣,對日本時代來說,也屬「外星人」裝扮。遣返船上日本老師穿格子西裝,也非戰終殘破時刻該出現的穿著。即便是時髦俏皮的「黑狗兄」,在活潑的三○年代也不穿格子西裝。再說得精準一點,留存的日本時代影像,類似劇中的格子西裝不曾出現過。

雖說電影不必也歷史,但歷史上的細節如果可以準確,相信電影人不會刻意拒絕。問題是,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荒廢久矣,大家不知道的細節太多了,即使專業研究人員也一樣。

「波麗路」有三輪車 很奇怪

就說剛在植物園的博物館結束的展覽,展出者專業又用心,幾乎等比例複製了一九三六年開幕的波麗路咖啡館;走進去,彷彿穿過七十年的光陰隧道,可以坐在當時的高背座椅上。展場也出現一部三輪車,似乎意在烘托三○年代的風情,兩者卻是歷史的水火,在時間上互不相容。

一九四五年之前的台灣,有四輪汽車,有車夫邊跑邊拉的兩輪「人力車」,就是沒有腳踩踏板、鍊條帶動的三輪車。三輪車在現代人的記憶裡,再古老不過,卻是日本時代還沒誕生的胎兒。戰後初期,台灣還有很多人力車,一九四九到五○年間,忽地被三輪車推擠出局。早年的雜誌就說,三輪車「如彗星般突然出現,革了人力車的命」。

日本時代的記憶 別荒廢

仔細想,日本統治台灣其實非常久,不只是「殖民統治」一詞可以說完。社會生活在五十年間劇烈變化,各年代穿的用的都不完全相同;不是談到車子,就只有黑頭車,不是提到台灣人,就該戴著斗笠及汗衫現身。期待政府、學界和博物館各單位,有計畫理出各種細節的資料,讓電影、小說、漫畫、動畫、舞台戲、電視連續劇,有更精準的憑藉,有更豐富的想像,來說更精采的、本地的故事。

陳柔縉:臺灣鐵道旅館 追憶百年風華

http://fe1.udnnews.com/NEWS/OPINION/OPI4/4614370.shtml

陳柔縉:臺灣鐵道旅館 追憶百年風華
一九五四年,美國大聯盟全壘打王狄馬喬和瑪麗蓮夢露到日本度蜜月。各國記者殺到東京,對一代尤物的興趣遠高過棒球明星。記者會上,有人問夢露晚上穿什麼睡覺,她笑答:「香奈兒五號」。這句話從此成為時尚界永恆的名言,因為「香奈兒五號」是一款香水。瑪麗蓮夢露自曝裸睡的地點,正是她下榻的帝國飯店。

歷史少不了地點,而高級旅館美輪美奐,名人穿梭,更是上演要聞逸事的大舞台。蔣經國訪美遇刺,在飯店門口;陳雲林來台引發政治波瀾,也是繞著飯店在轉。


這個月初剛滿百年的「臺灣鐵道旅館」,既是台灣第一家西式旅館,也是一家充滿歷史故事的飯店。一九○八年,縱貫鐵路通車,如同東京車站設鐵道旅館一樣,總督府在台北火車站廣場的對面,新光摩天大樓連同旁邊舊大亞百貨大樓的基地上,仿英國十七世紀宮殿,建造紅磚三層樓的鐵道旅館,十一月一日開幕。

百年前,由館前路那邊的門口進入鐵道旅館,一股濃烈的西風迎面襲來。走動的服務生,穿標準西式的白衣黑褲,端著英國製的杯盤;西洋樂隊演奏著非台灣人熟悉的曲式;地下室的酒窖,藏著法國葡萄酒;理髮室執刀剪的小川師傅,由帝國飯店招聘而來;門口的大型行李,有升降梯載上二樓。頭上還垂著長辮子的台灣人開始在這裡吃最正式的牛排西餐,雖然,還會用手指剔牙。

鐵道旅館毀於一九四五年的戰火,之前,一直是日本時代台北最體面的聚會首選。一九三一年,美國扶輪社傳入台灣,台北扶輪社就在鐵道旅館成立,每周二中午例會也選在此地。當時台籍會員包括新象負責人許博允的祖父許丙、台泥前董事長林柏壽等人。

82年前 在這裡為蓬萊米命名

日本時代,許多中國人渡海來台經商或做工,像人力車伕多來自福建莆田,浙江溫州人多補鍋補傘,理髮、裁縫和飯館廚師三個拿刀的行業則以福州人為主。為了眾多的旅台華僑,一九三一年,中華民國設立駐台總領事館。一九三三年,新總領事鄭延禧和他的法國籍夫人到任,那年十月十日中午辦了一次層級最高的雙十節酒會,地點也在鐵道旅館。

一九二六年,台灣銷往日本的米想要取個響亮的名號,請總督伊澤多喜男命名。四月二十四日那天,殖產局長片山三郎踏入鐵道旅館,手握著日式布包,站上米穀大會的主席台,台下屏息以待。片山打開布包,拿出一封命名書,謹慎開封後,大聲念了兩遍「蓬萊米、蓬萊米」,底下掌聲雷動,台灣米從此有了漂亮的名字。

鐵道旅館的故事三天三夜說不完,她的百年生日卻那麼安靜,真教人不捨。假如也能以鐵道旅館來記憶蓬萊米,就像從東京的帝國飯店來述說香奈兒五號,歷史該多麼興味盎然。

【聯合報】2008.11.24 02:03 am

陳柔縉:政權更迭 年味百年刨不去

年假放久了,看馬戲團政府荒腔走板之笑貧秀,好比在宜蘭縣發生之---
未得場地等使用執照就表演且節目膨風之「二○○九世界馬戲童玩博覽會」
真是,完全執政,完全詐欺。

~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長游文祥昨坦承:「當時放年假,不知業者偷跑,直到《蘋果》爆料才知道。」
~(暗!宜蘭縣名聲也壞的差不多了吧)


-----------------------------------------------------------------------------
http://www.udn.com/2009/1/28/NEWS/OPINION/OPI4/4708686.shtml
【聯合報】2009.01.28 08:12 am
陳柔縉:政權更迭 年味百年刨不去

大家放舊曆年假放得很開心,殊不知春節可是在近代百年洪流裡逆境泅泳,幾經磨難,活過來的傳統節慶。

日本於一八七二年採行西曆,一八九五年日本開始統治台灣,舊曆年岌岌可危。所幸,總督府把政治算盤打一打,認為放任台灣人的習俗文化,比強制禁絕更利於統治,陰曆年才沒有馬上被掃進倉庫。

日本時代初期,公家機關偶爾還給舊曆年假,像台北地方法院曾特別「施恩」,讓法庭的台籍通譯有三天年節假。日本時代學制與現在不同,春節都在學期中,但也有調整放假的做法,例如一八九九年,台北的日本學生從新曆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放年假,台灣學生延後三天放,多上三天課,換取舊曆年的三天假。

一九零一年春節,台北的大稻埕公學校(今天台北市太平、永樂、蓬萊國小的共同前身)因學生都是台灣人,也好意停課幾天。學校先前一再叮嚀星期一要恢復上課,不過,真到那一天,乖乖來校的卻寥寥無幾,新聞報導忍不住感嘆,這些「小子」太貪玩,爸爸也太「不嚴於約束」了。

台灣人逍遙自在過了廿年的農曆新年,一九一六年底,第一次的「大水」終於淹過來。台籍上流的商人、醫生、老師和記者共同發起「改曆會」,呼籲「世界事貴大同」,台灣人應跟著改採國際多數人用的新曆,何況連發明陰曆四千年的中國都與世界接軌,把一九一二年大年初一那天改成新曆的二月十八日了。

很快,全台有兩、三萬人響應改曆。這下可好,連基隆名剎靈泉寺都改用新曆來辦受戒會,而且,有些地方改曆會釜底抽薪,並不主張廢掉炊年糕、辦五牲拜祖先等年俗活動,只是要大家把時間搬到陽曆新年而已,農曆年的根幾乎要被拔除。

一九一零年代,台灣人曾經自發性推動男人剪辮、女人鬆開裹腳布,頗為成功。同樣出於自發,改曆的號角卻無法摧毀舊曆年。當時發現,雖然上層階級的男人在外敲鑼打鼓迎接西洋年,婦女卻在家拚命炊甜粿、殺雞、拜拜,守著農民曆過台灣年。街上,商店大門深鎖,主要的交通工具人力車,一到除夕就忽然人間蒸發兩天。連小偷也要等到尾牙後,才「起盜心」,鬧得警察在街頭巷尾跑來跑去。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國,戰爭烽火擴大燃燒,台灣開始推動皇民化,舊曆新年又被捲入漩渦,一片廢止聲。但是,即使到一九四三年,報紙還在抱怨舊曆年難廢;除夕那天,金銀紙大賣,一堆人還是殺去剪頭髮,大年初一,公車班班客滿,顯然,愈禁愈愛得刺激,大家更偷偷摸摸過著難忘的舊曆年。

戰後初期,政府官員仍不樂意給過春節,民國四十四年,總統府秘書長張群曾通告府內上下,說到「民間風俗,於春節賀年,積習已久,迄未革除」,不准官員在春節相互拜年。政府機關春節放假,花了一甲子的時間,才慢慢從一天、兩天、三天,延長到現在的四、五天。

回首百年,只能說,台灣人太愛農曆年了,愛得堅貞忠實,今天才有長長的假,來享受濃濃的年味。


------
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IssueID=20090203&art_id=31361459

無照演出 馬戲團遭令歇業2009年02月03日蘋果日報

【潘岳╱宜蘭報導】春節期間在宜蘭市公演,遭觀眾指摘表演節目膨風的「二○○九世界馬戲童玩博覽會」,宜蘭縣政府昨再度前往稽查,以主辦單位未完成使用執照申請,有公共安全之虞,當場公告表演場館「立即停用」,並要求在後天前改善。業者稍早已主動公告,自昨起至六日暫停演出;發言人葉明仁說:「七日新檔上演節目一定和原廣告內容一樣。」

退票無人理民眾氣炸
縣府官員昨稽查時,仍陸續有民眾前往退票,但因表演場館都歇業沒有工作人員,無法退費,一名陳小姐氣得大罵:「真差勁!這麼爛的節目還一直打廣告。」
昨天下午縣府聯合稽查小組由副縣長林義剛率教育、建設、工商旅遊等處長及消保官,前往馬戲團複查。由於馬戲團表演場地上建築都未取得臨時使用執照,業者卻擅自營業已經違法,故縣府隨即在售票亭張貼「未完成使用執照申請程序,地上建物立即停止使用」公告。

由於業者在年初一已開始營業,縣府卻沒在第一時間制止,造成七、八萬民眾受騙上當。工商旅遊處長游文祥昨坦承:「當時放年假,不知業者偷跑,直到《蘋果》爆料才知道。」
葉明仁辯稱:「早在上月初就向縣府申請使用執照,因遲遲未獲答覆,才搶在春節演出。」並指外國表演者和動物都已獲核准入境,六日預演就可看到。但縣府說,屆時若業者仍未取得臨時使用執照,照樣不准演出。

陳柔縉:台灣首富與一碗麵的故事

2006.08.01中國時報 台灣老時光---陳柔縉專欄(不定期刊出)
台灣首富與一碗麵的故事
台灣首富,不就是郭台銘,或說王永慶嗎?但在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台灣首富名字叫林熊徵。他是個胖子,在當時非常稀罕的胖子。

現在的人談起台灣首富,不是郭台銘,就是王永慶。六十年前、八十年前,台灣首富是個胖子,名字叫林熊徵。

林熊徵出身板橋林家,這個家族跨清治和日本兩代,都是台灣的最大地主,備受兩代統治者禮遇。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林熊徵一直是板橋林家的代表人,於是集富貴於一身,當過地位崇高的總督府評議員。一九二○年代,大正天皇的宮內御宴,只有三個台灣人穿燕尾服、戴大禮帽獲邀,林熊徵又是其中一個。

一九一九年,林熊徵在日本政府指引下,從大地主轉化為金融資產家,發起創辦了華南銀行。到現在華南銀行仍在林家手裡,現任董事長林明成正是林熊徵和日本籍夫人所生的獨子。林熊徵的元配盛關頤則是中國人,來頭不小,人稱盛五小姐,她爸爸是清末建鐵路的大臣盛宣懷。盛五小姐從小唸英文,家教老師是蔣介石太太蔣宋美齡的姊姊宋靄齡。盛五小姐婚後在上海的祕書則是前副總統連戰的姑丈林伯奏,林伯奏因此當過戰後第一任華銀總經理。

一、二歲時開始吃高麗蔘
到九歲才真正會走路

日本時代,全球性的物資缺乏,世界各地的人都很儉樸。在台灣,農民佔一半以上,一般人都吃得很簡單,主要吃青菜、地瓜和米飯,很少吃豬肉,少到以一絲一絲來計算,所以,很少胖子。林熊徵是極為罕見的特例,大家背地裡叫他「阿肥仔」。他的侄子林衡道曾說,林熊徵的祖母寵他,「一、二歲時就開始讓他吃高麗蔘,吃太多的關係,人很肥」。另一方面,可能也因缺乏適當運動造成肥胖;到七、八歲該唸書了,祖母怕他摔跤受傷,走去書齋都還叫佣人攙扶,所以林熊徵到九歲才真正會走路。

林熊徵因為胖,他的座車跟別人不太一樣。日本時代有錢人家最普遍的座車是人力車。林熊徵曾經坐自家人力車,跟別的人力車起糾紛,他的車夫一時把持不住他的重量級體位,整個車像翹翹板一樣,車頭翹起來,他連人帶車翻倒在地。林熊徵於是在車後多焊一個ㄇ型把手,找柔道好幾段的高手來扶,如此一前一後,兩位車夫一拉一扶,以免再發生翻車意外。這在當時台北街頭形成很特別的風景,老一輩的台北人都知道。

林熊徵身驅如此肥碩,但實際上林家這一房家風節儉,他吃得很簡單。最近我就從張超英先生那裡聽來這位台灣首富與「一碗麵」的故事。

生前風光
身後讓一個莫名其妙的女人挖走大筆財產

張超英今年七十三歲,他的祖父張聰明是台北著名的煤礦富商,和林熊徵熟識,戰後之初,政權更替,林熊徵以華南銀行創辦人的身分重整華銀,張聰明參與其事,後來當了華銀的常務董事。在重整期間,他們以張聰明家為聯合辦公室,林熊徵天天到張家見人、談事情。一九四六年十一月有一天,林熊徵如常來到張聰明在中山北路三段上的大宅辦公。

到中午吃飯時間,張聰明問林熊徵:「叫人送菜好嗎?」依張聰明之意,他要叫餐廳料理,送來家裡吃。但林熊徵說:「不用了,叫一碗切仔麵就好。」那天,張超英也和祖父他們一起吃切仔麵。張超英說,他當時十三歲,記得很清楚,一起吃麵那天,林熊徵看起來紅光滿面,一點不舒服的樣子也沒有。隔天卻傳來噩耗,說已因腦溢血去世,令他惶惑不已,反覆問自己:「昨天才一起吃麵,他不是還好好的嗎?怎麼今天起就永遠不能再來了?」

聽到這樣的故事,我直覺得到的「教誨」是,如此的林熊徵,如此的榮華富貴,死前一天吃的,卻也不過是一碗清淡的切仔麵。擁富億萬的人這麼節儉,我們也該節衣縮食,有朝一日,積沙或可成塔。但原始說故事的張超英並不這麼想。

張超英說,林熊徵死後,台北耳語四播,傳說突然有一位上海小姐冒出來,自稱與蔣介石夫人關係密切,拿著一張在應酬桌邊和林熊徵拍的合照,宣稱是他的義女,跨海來爭取龐大遺產。耳語是否真實,他不清楚,但當時確實聽家裡長輩交頭接耳,搖頭慨嘆,林熊徵生前風光若此,身後竟讓一個莫名其妙的女人挖走大筆財產云云。

林熊徵死前一天,吃的是再便宜不過的切仔麵,又被莫名其妙的人來爭產,張超英隱約感覺到的是擁有很多錢財的虛無,他認為知道怎麼賺錢並不重要,知道怎麼花錢才是人生更重要的事;知道怎麼花錢,才能過有意義的人生。

從台灣首富「一碗麵」的故事得到如此的啟發,頗值得推敲咀嚼。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302+112006080101277,00.html

陳柔縉:山葉鋼琴在台灣 戰前曾活躍

進入己丑牛年,也是2009年2月份第一篇,
就用這篇約略談論到『戰前』、『戰後』,
猶如完美滑球般擦到歷史記憶(或技藝)傳承之好球帶揭幕。

現今臺灣如果沒有很多人堅持與清明,很多歷史都在1949年之後創新,
透過各級教育內容一一『教化』人民,
刻意彰顯國民黨領導之中華民國政府敗逃轉進並統領臺灣之功業,
從過往某些學校會出現統一日期之校慶或從未提日治時期校史就略知。

這斷層歷史教育是徹底羞辱1949年後之臺灣人民,優越部份外省貴族感。
真不知這種復原真相歷史工作能進行幾時?
也許做一步算一步吧!
--------------------------------------------------------------------------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645917.shtml

【聯合報2008.12.16 02:41 am

陳柔縉:山葉鋼琴在台灣 戰前曾活躍

不久前,功學社創辦人謝敬忠過百歲生日,報紙新聞形容謝老先生是「山葉鋼琴引進台灣的推手」。乍讀這一句,並沒有錯誤;謝敬忠代理進口日本山葉鋼琴已近四十年;然而,另一個事實是,謝敬忠一九一一年出生時,台北西門町就有人在販售山葉鋼琴了,如此一來,這句話又顯得怪了。

明治年代 山葉寅楠創立
山葉鋼琴由山葉寅楠創立,他的父親是德川幕府下一個藩裡的武士,負責天文事務,整天跟一些西洋器械為伍,山葉寅楠耳濡目染,在明治維新的年代,到長崎跟洋人學製造西洋時鐘,又到大阪一家醫療器械製造店任職,一八八四年,再被老闆派到今天靜岡縣濱松市的支店任事。

有一天,濱松城旁濱松尋常小學校的風琴壞了,山葉寅楠一雙巧手,不一下子就修好。他看著風琴,心想這部美國製風琴要價四十五圓,若他來仿製,一台只要三圓。心動加上行動,山葉寅楠和一個助手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一部風琴。因緣巧合,從此走入造琴的世界,成為日本國產鋼琴的元祖。

不過,山葉先生自製第一台風琴,靜岡當地的學校反應不佳,他把琴運到東京,找「音樂取調所」(今東京藝術大學前身)留美的名教授伊澤修二「看診」。伊澤診斷這部風琴「音不準」之後,山葉寅楠並沒有被擊潰,反而留下來填補不足,在那裡學了一個月的樂理。

一八八八年,山葉風琴製作所創立,一八九○年代就有許多進展,除風琴外銷到東南亞,三個音叉交錯的標誌在一八九八年誕生,公司也改組為「日本樂器製造株式會社」。二十世紀初,慶親王奕劻的長子載振遊日本時,訂了山葉鋼琴,山葉寅楠還親自去一趟中國,給貝勒爺送琴。

一八九五 山葉鋼琴來台
一八九五年,台灣開始被日本統治,山葉鋼琴更一腳就踏進來。初期,一位叫「上田常吉」的老闆開的「上田屋」,經銷山葉鋼琴。後來,鋼琴市場大到山葉自己的「日本樂器製造株式會社」索性來台設點,台灣「出張所」〈分店〉就在台北最熱鬧的榮町三丁目(今衡陽路)上。山葉鋼琴的廣告也散見報紙和書籍雜誌,還推出分期付款的優惠。

戰前,學習彈鋼琴已普遍到一定程度。宜蘭公學校在一九二五年有鋼琴時,曾經認真舉辦了「始彈式」。台中霧峰的富豪林獻堂一九二九年給女兒購置鋼琴做為嫁粧。淡水中學有琴房,音樂家陳泗治每天半夜溜進去,拿毛毯遮窗戶隔音,熱切練上一小時鋼琴才甘心。男人學琴有之,當鋼琴調音師的男子也出現了;一九三○ 年,一對情侶縱身跳軌自殺,十八歲的楊姓男主角就是台中的調音師。

戰前鋼琴的世界如此多樣,山葉鋼琴在台灣也如此活躍,所以,添加「戰後」兩個字,描述謝敬忠是「戰後引進山葉鋼琴到台灣的推手」,才符合完整的史實。

多加了「戰後」兩個字,一件小事,卻意謂台灣還有一個戰前的世界,並沒有被遺棄在台灣社會記憶的荒漠。(本文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