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沒有圍牆的學校」略摘

本文是當初跟同學分享之作。
(謎之聲:其實就是課堂報告啦!說的那麼好聽!!!)


這本「移動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
可以算是姐妹作吧!
(兩本封面圖片皆來自博客來)



書名: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作者:李崇建‧甘耀明,

出版者:台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時間:2004年,7月28日。

內容簡介

作者是全人中學中老師,用自己的心、眼,所得之親身經歷,透過謙卑的自我探問與觀照,既教又學,以生動活潑筆觸編織起許多精采故事,介紹台灣唯一的體制外中學─全人中學。全人中學位於苗栗縣卓蘭山上,優美的自然環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更可貴的:全人中學是沒有圍牆,打破權威所給予、訂定規範的學校,課程強調混齡教學及多元化選修課程。

全人中學堅持培養學生打開視野、深入思考、專注投入與具備一定的基本能力,尤其是指語文與邏輯能力,在自由與包容的環境下,孩子可以被等待蛻變,有足夠的時間去發展心智上的成熟。全人教育首先即要回到以「人」為主體的全方位思考上來看待學習的發展機制,重新改換位置,在學習發展中不斷使用認知、批判的辯證方式,瞭解真實的外在世界。

這裡尊重每一個人,每種想法都可以討論,也可以被理解與包容。學生老師間的關係不但是彼此聆聽、辯證與學習的對象,更像是朋友。一般學校裡,「師道尊嚴」總是有的,甚至於課業之外,教師亦難免自居指導者或輔導者的角色,對學生進行人格與感情教育。全人卻是罕有的例外,全人的教師經常像孩子一樣,與學生們玩在一起,相互追逐,相互調侃,相互打屁。當學生心中有難以排解的情緒,教師不過是默默聆聽,心懷同情的朋友。

全人學校建校原由

西元一九九四年,程延平與徐敏瑋、劉興樑等人,構想在山裡找一塊地,邀一些認同理想教育的家長,合力闢一社區,招收青少年,要在山裡創辦一所「社區學校」,社區以學校經營作為生活中心。

一九九五年秋,全人社區完工,學校開始招收學生。三年後,首屆學生張中奕畢業。迄今九年之中,全人陸續吸引了許多有教育熱情的年輕教師,及為子女追求另類教育的父母投身其間,提供一些孩子自由成長、自由學習的天地,而累積了無數青少年教育的寶貴經驗。

教育不是只有一條路,但是教育卻常常使人走上同一條路。那是一條對大人最省時省力的路,賠上的往往是孩子[封面標題]

全人學生在學校必須學會調適自己與「同儕」──包含與小小孩,與大小孩,與老小孩──之間的人際關係,但完全免除有形或無形的權威性的壓抑;也因此經過幾年後,全人學生一個個都變成心理健康的小大人,遠比一般大人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看事情也能更成熟的面對自己,這無疑是全人學校重要的成就。

一直被稱為『老鬍子』的全人學校創辦人程延平認為要辦教育,教師首先得把自己當成一個人,也把受教育的孩子當成一個人,然後大家才能相互平等、自由地「學習」,因為孩子的發展及成長,你不可能把什麼價值都灌輸在他內心,教師和孩子都應該謙虛地注視激盪出來的火花。這些都是生命本質上的成長,非知識表面的推疊,不僅觸發了生命內在的探索,對世界產生新的體悟,這是終其身都不會抹滅的。全人的小孩不是適應這個社會,而是創造社會,期望孩子發展為自由、獨立思考且有行動力的人。[021]

舉處罰一例。對拆掉屋瓦的孩子,在討論「退學、勞動服務」後,最後處置是由於這幾位孩子學習還沒上軌道,停學反而剝奪他們學習權利;四十小時或一個月社區勞動服務反而做不到,最後逃避。不如對他們設計一套可行、也學習到(學校與社區勞動二十小時,也各自導師進行心理輔導)。他們是做錯了,但不能被當作社會上的罪犯對待,因為記過並不會導正學生學習的偏差行為[103-4]

舉「P的成長歷程」來說。P說「惡作劇只是好玩呀!又沒有怎麼樣?」難怪P被惡作劇時,雖然感覺不舒服,卻還懷著新奇感,因為他對別人的惡作劇也包含這種未經細辨心態在裡面。他的「界線」和認知與他人不同[148]。而作者並未討好P,因為他想給P是支持,而非讓P依賴。支持會長出力量,依賴則會站不起來。愛不求回報,是種分享,在過程裡需要不斷和孩子核對,和自己核對。(雖然P曾搞破壞,不讀書,情緒大好大壞;不過,幽默風趣、腦袋靈活、體貼善良,也都是P[154-5]。)

全人中學非常特殊地活動是登山。在山裡,真正感受得到世界的奧秘和美,感受得到這世界一切的寬廣開闊與不可思議。而這種體驗可以沉澱深化心靈,因為總在遠眺大的東西時,才能回頭看清小的東西,同時也感受到孤獨的美感。好比與一隻水鹿相遇,一陣寂靜後,水鹿就輕盈離去。但是水鹿並沒有離去,反而是跳進自己心靈,用深邃黑黝眼神凝視著你[181]。不過,登山也並非如此順遂。當第二年去攀登奇萊山,有場風雨,吹壞了山屋門窗,也擊垮大家信心。而後,風雨不斷下在某些孩子的內心,導致許多孩子不願意再登山。[185-6]

大雄(全人中學校長:黃政雄)會一一說服他們,再給自己一次豋山的機會,生命就會產生變化,心靈內美好東西才能與未來生命碰到的挫折與痛苦平衡。這些回饋不是立即的,但是你要先種下種子,未來才會長出美好的東西[188]

如果種子一直不發芽,怎麼辦?大雄饒富深義回答「等待」,以日本德川家康名言為證:「天下是等出來的」。


2 則留言:

香姑 提到...

對於這種學校,
我還在調適中。
畢竟突破、改革,
總是要經過許久的時間才能被接受。

gaxiong 提到...

很多事情有時需要一些『烈士』啊!
XD